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篇
  免费   88篇
各国政治   38篇
工人农民   54篇
世界政治   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9篇
法律   795篇
中国共产党   111篇
中国政治   421篇
政治理论   266篇
综合类   9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High public interest today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such as ‘spin’ and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ch as electoral turnout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value in exploring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olitical messages are produced and consumed,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with participation. It may be that what citizen‐voters think of message production influences how they consume political news and publicity (through observing and evaluating), and that the propensity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subsequently affected. This paper offers a model which traces the produc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starting at their origins in the political class, and flowing via traditional political journalism or controlled media and new media to citizen‐voters who both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m (ie consume them)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making any political choices.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the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ssage production and content by political consumers influences both their types and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Research of this nature into political organisations is relatively rare. Similarly,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investigations into other aspects highlighted in the model: attitudes of the political class toward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the produc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before they reach the media and how they are received by the media, and their consumption by citizen‐voters in relation to the propensit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Copyright © 2003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42.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具体人格权,体现了社会对人在作为独立个体角色时的尊重。但是人不可能总游离于社会角色以外,自然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也有边界。隐私的边界不是自然人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而是信息的公共性或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等原则确定的公共信息来划定隐私权的边界,才能实现独立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3.
构建校园网多媒体信息点播系统是建立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方面。文中提出了组建多媒体信息点播系统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相似文献   
44.
广州公民政治参与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调查显示当前广州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引人关注的若干基本特点 :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职能部门以及领导人是党群、政群沟通的第一线力量 ;报纸、电视等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流渠道 ,互联网在参与中的作用加强 ;国有和三资企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成为政治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 ;选举机制的不完善和沟通渠道的不畅通阻碍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多数公民倾向于以正式途径和理智行动解决纠纷 ,但对激烈手段的认同率有所上升 ;必须重视由利益受损、失业压力及腐败问题造成的群众性事件  相似文献   
45.
运用个性特征做出鉴定结论 ,必须把握住个性特征的三个基本特性 ,同时 ,要注意确认个性特征的基本方法。个性特征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它是笔迹鉴定的关键性特征 ,也是正确定案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 ,对鉴定所依据的笔迹特征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6.
对《证券法》的民事制度增设和完善工作的必要性 ,人们已达成普遍的共识。本文的行文正是基于如此基调之下 ,结合银广夏虚假信息披露案 ;同时从经济学角度 ,进一步分析虚假信息民事制度设立的可行性和效率性 ,作出一套完整、明晰的虚假信息民事制度的设计 (选择 )。  相似文献   
47.
关于信息产品责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性质上讲,信息产品责任既不是合同责任,也不是侵权责任,而是独立于二者之外的第三种民事责任——信赖责任。其构成仍遵循损害、行为、因果关系和过错的框架,但其具体内涵又与一般民事责任有差别。另外,信息致害造成的人身伤害或精神损害依照有关赔偿法,当无疑义,但信息致害造成的纯粹经济上的损失或者机会利益是否应予赔偿,这应根据个案,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保护的旨意来决定。  相似文献   
48.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信息披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成为整个经济安全的核心。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有机结合点。我国需要完善有效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49.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善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加速发展催生了社会对善治的诉求,但是,社会资本与善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的关系。我国政权的性质和谋求发展的政策取向决定了我国对善治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现代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制约了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发展公民社会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发展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提高公民社会的认同、信任、合作和互助水平;培育民间组织的发展,形成现代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对于我国善治的普遍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完善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国内立法的现状和证券公司开展网上证券交易的实践,对网上证券交易立法的完善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当尽快健全网上证券交易的立法体系,注重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在具体的立法内容上,应注意对市场准入、电子签名及其认证、证券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承担、跨国交易的管辖权和准据法等问题的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